美好的一天,如此清爽、安静、明亮,
那是天与地的婚礼;
但泪珠般的露珠会将你哭泣入黑夜的怀抱,
因为你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死亡日期。
玫瑰芬芳,色泽深红,光彩夺目,
让痴情的观花人擦干泪水;
你的根永远扎在那个坟墓的中央,
你永远无法逃脱死亡的邀请。
美丽的春天,充满美好的日子和玫瑰,
就像一个盒子,装满了万千香气;
我的诗表明你会有一个结局,
世间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死亡。
唯有一颗美丽圣洁的心,
像风干的木材一样,永不变形;
即使世界末日来临,一切化为灰烬,
德行长青!
(何公杰译)
【欣赏】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玄学诗人赫伯特写的诗《美德》显得那么自然、简洁、清晰,仿佛是一位喜欢用自然意象、表达自然的浪漫主义诗人写的。情绪。 。但仔细读来,我们发现这首诗内涵深刻,蕴藏着潜在的宗教哲学思想。
这首诗的前三节着重描写自然的“美”。第一节出现的自然意象是“美丽的白天”。大自然宁静而清澈,仿佛天与地正在举行一场婚礼,凸显出一种纯粹无暇的质朴。第二节出现的自然意象是“芬芳的玫瑰”,它的颜色深红,清爽,给人们的感官带来极大的愉悦,凸显出一种豪放、带刺的直率。第三节出现的是“美丽的春天”。在这个迷人的季节,大自然的美丽是多彩的,让这个季节像一个“盒子”,装满了万种芬芳。
然而,这个“美”只出现在每节的前两行。接下来的三四行,优美的音符就会发生变化。在第一节中,“美丽”的“白天”最终陷入了“夜晚的力量”;第二节,“香玫瑰”的根扎在坟墓中央,它的养分来自于未来埋葬它的土壤。不像我们人类“来自尘埃,又归于尘埃”?);第三节,即使春天的甜蜜包含了其他事物的甜蜜,它也终有结束和替代。尤其是每一节最后一句“死”字的重复使用,几乎吞噬掉了之前所说的所有“美”。
然而,最后一节却有一个神奇的转变,一是从死到生的转变,二是从自然的“美”到精神的“德”的转变。
就从死到生的过渡而言,前三节的最后一句都有“死”(死),而且程度和范围也逐渐增大。从“因为你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死亡日期”到“你永远无法逃脱死亡的邀请”,再到包罗万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逃脱死亡”。只有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改为“活着”,与前三节形成强烈对比,并毫不犹豫地改为“依然长青”。
从自然的“美”到精神的“德”的转变更为重要,体现了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因此,诗中的强烈对比和两次“转变”恰如其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物质世界的短暂和精神领域的永恒。
(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