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注释:
作品赏析:
【注释】: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
,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
,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
,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
,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
,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
,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
,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
,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
,归鸟投宿于林间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
,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
,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而是诗人“怅望”所见
,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原来
,诗人久客异地
,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
,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
,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
,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
,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
,而且由近到远
,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
,它的余晖返照秋山
,一片火红
,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
,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
,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
,忆念之殷。不仅如此
,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
,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
,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
,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益添愁思
,徘徊水边
,不敢临流照影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
,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怕一见一生悲
,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
,以此收束
,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
,对于这首诗来说
,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
,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
,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
,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
,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
,也是通常写法
,但显得稍平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
,既很自然
,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所以是“起得超脱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
,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
,且以律诗浅言之
,四句两联
,必须情景互换
,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
,就是“情景分写”。当然
,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
,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
,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
,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
,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李元洛)
欢迎读者提供注释翻译和赏析
落日怅望(唐 马戴)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完)-古诗词译文
查看(马戴)更多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