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老头在墙上写了一首诗,总是被路人嘲笑,读完诗人后,他很快就抄了下来

读了很多古典诗歌,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像作者一样思考这个问题:其中很多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了。如果把默默无闻的诗人写的诗写出来,会受欢迎吗?

举个例子。李白平写下了数千首生存诗。如果要问哪一个最差,我估计很多人都会回答《赠汪伦》。事实上,网上关于这首诗的讨论很多。很多网友并不清楚,“李白即将上船”直接以自己的名字开头。唐诗的意境毫无美感。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予我深”两句,只是一个生硬得不能再直白的比喻。除了因为被选入小学课本而朗朗上口、名声大噪之外,这首诗到底有什么美妙之处呢?

当然,网友们肯定会批评李白粉丝和一帮专家学者的这种讨论不懂诗。毕竟,李白这样的大师,他的诗怎么可能不好呢?对于这件事,作者还是说了同样的话:1000个人眼里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是好是坏,确实见仁见智。

如果李白的诗还这么有争议的话,那么其他文人的诗就更是如此了。本期作者想告诉大家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清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名叫袁枚。诗迷们对他应该很熟悉。他写下“苔花小如米,花开亦如牡丹”等名句。戊寅年二月,他路过寺庙时,看见一群人围着墙读诗。据寺里老和尚回忆,这首诗已经在这里写了几十年了。这是老头在游园时写的。

那个老头穿着普通的衣服,看起来并不像一个贵族。他之所以在墙上写诗,是被妻子逼迫的。他和妻子一路走来,欣赏湖光山色。热爱诗歌的她看到美景,以酒为要挟,强迫老头子在墙上写诗给她看。老头喜酒,只好答应,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人回家迎接女儿,老太太买酒求诗。

昨天花刚刚开,比去年多了一些。

若夜香更佳,黎明风雨是否来?

坐马车回家已经三天了,看了这么多还是想吐。

因为当时老先生没有说出他的名字,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多年来,人们一直嘲笑这首诗,因为它写得太肤浅、仓促、不工整,根本没有诗意。这是一个低劣的作品。

袁枚看到这首诗后,二话不说,赶紧抄了下来。当别人问袁枚为什么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你知道他是谁吗?”原来,袁枚已经从字迹判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伟大的诗人先生顾玉之先生。那么这个顾玉之是谁呢?

顾玉之,又名顾孟佑,崇祯年间贡生。入清后,终生不在官场。早年,他因保护朋友而被捕。他在面对审讯时表现出的冷静,令不少文人墨客印象深刻。顾余之一生有两个才华。一是他专攻古诗,写《茂绿轩集》;二是他擅长写草书,所以袁枚能认出他的诗。

一方面有伟大的诗人袁枚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路人的笑话。顾先生的诗是怎样写的?袁枚在《随园诗话》记录了这件事。他说,他觉得这首诗好,并不是因为村老的名气,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有灵气。

从诗的措辞来看,确实不突出。正如路过的人才所说,这首诗有点过于直白了。但如果你仔细读一下,它确实有它的优点。首先,这首诗虽然是用白话文写的,但依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是相当难得的。其次,从结构上来看,也是可圈可点的。全诗都是围绕花写的,从花下,到花开,到惜花,最后盼花,一气呵成。再次,全诗没有抒情的成分,但景物和文字都是感伤的。对老妻的喜爱,对时光的珍惜,都写进了诗里。

作者愿意相信袁枚抄这首诗并不是因为顾先生的名气。但路人无法理解其好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像李白的《赠汪伦》,有些人认为写得不好。所谓诗,说到底,就是抒发自己的心声。至于别人认为写得好不好,或许对诗人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就像顾老的诗一样,他写诗的时候,只是为了换取妻子的一瓶酒。或许他自己幸福就好了。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欢迎讨论。

知识风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