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一
苏轼有一首诗,题为《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几枝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言家。
艾蒿的短芽,正是河豚即将开花的时候。
诗名《惠崇春江晚景》,或称《书衮仪所藏惠崇画》,是元丰宋神宗八年(1085年)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作的一首画诗。一首好的画诗,不仅要突出画面,使人看到画,还要跳出画面,使人看到画外的意义,这样不仅再现了画的场景,而且使画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场景。这首诗就符合这个要求。惠崇是宋初一的名僧,擅长诗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他“善画大雁、大雁、白鹭,尤以小景为佳,善画寒阁远湖、空旷意象”。这首诗的标题是惠崇的画作,描绘的是早春场景下的鸭子戏。诗的前三句写了六种景色:竹外桃花开,河水鸭子浮在水面,艾草铺满地面,芦苇新芽。这些应该都在这张图里了。分开看,第一句写地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的景色。从这三句诗中,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这幅画的框架和布局。
如果欣赏一幅画仅限于看得见的东西,那么画笔描绘出来的、画面中所表现的就只是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数量和体积。就惠崇的画而言,只描绘了桃花盛开、春江碧波、竹外桃枝、水上鸭子、艾草疏密、芦芽短促等。 。这是艺术家的大自然作品。所见即是鉴赏者在画框上所看到的。然而,苏轼的画上诗也写到了水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的“温暖”,鸭子可以通过思维想象的“知识”,河豚可以通过经验预测的“欲望”和判断。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绘画上。它们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而在视觉之外、在画之外获得的。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这些想象和联想。联想使画面活跃起来,使画面中的景物显得充满生机和情趣,不再是无机的组合或静态的列表。画中也没有,是诗人在赏画时加上去的,这就是谭宪在《復堂词录叙》中所说的“作者的意图不一定相同,但读者的意图一定不一样”。
当然,读者的意图不应该基于随意的想法。想象的机会和联想的线索应该是可追溯的。诗人在欣赏惠崇的画时,产生了“鸭子先知”的想象,因为画中原本有水和鸭子,他从盛开的桃花和鸭子所表现出的季节中想到了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艾草的生长。至于诗人写下“河豚欲上来”,可能是画面中的景色让他想起了梅尧臣诗“春岛上春芽长,白杨花开”的前四句。春岸。河豚鱼上市的时候,比鱼还贵。” “虾”;更有可能的是来自河豚吃艾草会发胖的联想,而幼艾草可以用来做鱼汤来生发。能与这首诗读起来的一首诗是作者的一首《寒芦港》诗:“清明港春光满,芦笋长柳絮飞,江南还有风景吗?”桃花流水鱼脂。”两首诗所描写的风景、季节的思想十分相似。
画上的诗题在画上。诗画应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应该有自己独立于绘画之外的艺术生命。如今,虽然人们早已看不到惠崇的画作,但苏轼的这首诗仍然是一首被许多人传诵的名诗。不用看画,只看这首诗中再现的风景之美。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会被诗人所表达的对自然和生活的兴趣所吸引和感染。